当前位置:凯发旗舰厅官网 > 文章阅读 > 正文

姜子牙辅佐的是周武王还是周文王-凯发旗舰厅官网

姜子牙,姜姓,吕氏,名望,号飞熊,商朝末年人,被西伯候姬昌拜为“太师”,尊称为太公望。姜子牙熟读文韬武略,辅佐武王伐纣,建立周朝,并被册封为齐侯。武王逝去之后,周成王继位,姜太公继续辅佐执政的周公旦治理天下。

周朝开立,姜太公居于首功,其才学渊博,被尊为百家宗师。那么为何周武王临终托孤时,没有将辅政重任交付于姜子牙,而是交给了周公旦呢?这还要从武王伐纣灭商时开始说起,不过我们不妨借用另一段历史进行类比,共同推演一番发展脉络。

商朝中期,从商王仲丁时期,王室宗亲接连发生储位之争,并导致商朝屡屡迁都,直接导致王庭衰落,诸侯逐渐叛离。由于商朝初年的继承制度采取的是“父子相传”和“兄终弟及”混合在一起的模式,因此时常会造成混乱,仲丁以及其后诸王的纷争延续近百余年,直到盘庚迁殷之后,才算终结,史称“九世之乱”。

东汉末年,群雄争霸,在一番龙争虎斗之后,曹操从诸多豪强中脱颖而出,一跃成为最具实力的存在。曹操晚年,长子曹昂已经逝世多年,续弦正妻丁夫人的三位儿子曹丕、曹植、曹彰为争夺世子大位,在朝野内外展开殊死搏斗。最终曹丕以一敌二,在获得颍川、河内等地的豪族世家的强力支持后,继承魏王爵位,后又篡汉登基称帝,建立曹魏政权。

为了防范九世之乱的惨剧再度出现,盘庚之后的历任商王逐步将嫡长子制度固化起来,并对王室宗亲和旧贵族们严加防范。然而此举不仅导致宗亲内部离心,更导致内服外服制度下的方国,纷纷远离王室。当西岐孟津观兵之时,天下诸侯已有大半站在周的一边。等到武王伐纣之时,除却尚在淮夷平叛的商军主力外,商王帝辛再无外援。当淮夷的奴隶军倒戈一击之后,牧野之战、血流漂杵。商王帝辛死后,被周武王取谥号为纣,世称商纣王。

曹魏建立之后,曹丕推行新政,虽面临宗亲掣肘,但亦为过多削弱曹氏宗族。然而随着时局的演变,曹魏三代君王皆需仰仗以司马懿为首的世家子弟,才能治理朝政,最终使得宗亲势力在高平陵政变后灰飞烟灭。到了司马昭专权之时,其心路人皆知,然而身为皇帝的曹髦竟然只能率领身边随从,亲自讨伐司马昭。但最终事情败露,被贾南风之父贾充指使手下人弑杀,死后被废为庶人。

周朝前两代君王,周武王和周成王均曾广封天下诸侯。其中尤其以姬姓宗亲诸侯的爵位最高、地盘最为肥沃。而功劳显赫的姜子牙则被封到了齐地,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丘陵一带。此处乃莱夷和淮夷等众多东夷部族的所在地,可见在周朝版图中的地理位置之偏僻。周天子汲取商朝灭亡,无王族拱卫的教训,不仅在京畿附近设立了郑、晋等同宗诸侯,甚至在遥远的燕、吴等地同样设下钉子,监督各处诸侯。正因如此,周武王临终之前,决然不会让姜子牙掌控朝局,而是将朝政大权交付到了自己弟弟周公旦的手中,才更为放心。

与周武王相同,晋武帝司马炎篡魏称帝之后,对曹魏亡国之君曹奂的处境,可谓是身临其境。更为重要的是,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豪族世家完全控制的大一统王朝,保护士族利益是巩固自身统治的基础。但过分仰仗士族,势必会引发世家权势的膨胀,威胁到晋朝司马氏政权的统治。所以为了防止出现曹魏那样的窘境,西晋广泛分封宗亲藩王于各地,以此作为宗室藩屏,稳固江山。

周天子的分封体系,未能阻止大权旁落的局面出现。西周时期,不仅仅是南方的子爵楚国频频作乱,东方的姜太公后代子嗣同样不满足于周室天下。到了春秋时期,第一个挑头称霸的正是姬姓诸侯郑庄公。此后天下诸侯争霸愈演愈烈,越发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了,起初还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,到了后来天下诸侯已经浑然不当周室存在了。这便是孔子口中的礼崩乐坏。

春秋时期姬姓诸侯的离心是经历了数百年的漫长岁月,西晋年间的八王之乱却距离晋朝建立不过几十年时光。八王之乱是司马氏藩王之间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内部厮杀,不仅严重损耗了司马氏的皇族势力,更促使中原地区流离失所、十室九空,并直接导致了永嘉之乱的发生。

综上所述,我们会发现,周武王最为忌惮的是出现王室无宗室藩屏的局面,被外人篡夺。虽然此后的历史演变,周朝最终还是被秦所取代了。

当然,周武王不愿托付给姜子牙的另外一个原因,是他当时年岁已高,足足有70多岁了。唐朝诗人杜甫曾有诗云:‘人生七十古来稀’,更何况是更为久远的先秦时代。另外正值壮年的周公旦,其治国经验并不亚于姜太公,有如此优秀的选择,又何必选择外人,徒增隐患呢!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随机文章

网站地图